柑橘黃斑病發病原因(柑橘黃斑病發病原因有哪些)
微信號
Wang13795530723
本文目錄一覽:
- 1、柑橘脂點黃斑病用什么藥,附癥狀及發病原因
- 2、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癥狀、病原、發病規律及防治 *** 怎樣?
- 3、柑橘黃斑病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
- 4、柑橘上的病斑是怎么變化的
- 5、柑橘脂點黃斑病發生因素
- 6、什么因素引起柑桔幼果黃化?
柑橘脂點黃斑病用什么藥,附癥狀及發病原因
藥物防治:清園后對樹冠噴施波美0.8-1度的石硫合劑,新梢轉綠期、發病初期噴施65%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或70%安泰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50%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40%信生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。
可選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~10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~700倍液。梅雨之前2~3天噴之一次農藥,隔1個月左右再噴一次,可噴多菌靈和百菌清混合劑(按6:4的比例混配)600~800倍液,亦可選用7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或波爾多液、托布津、退菌特等農藥防治。
柑橘脂點黃斑病。用1000倍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,或500倍50%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,或700倍30%氧氯化銅懸浮劑,或300倍14%膠氨銅水劑,或2000倍50%苯菌靈可濕性粉劑,600倍80%代森鋅可濕性粉劑,或1500倍10%苯醚甲環唑水溶液,或800倍80%代森錳鋅等進行防治效果很好。柑橘炭疽病。
柑橘脂點黃斑病 主要為害柑橘成熟葉片,可分為 脂點黃斑型,褐色小圓星型,混合型,發病初期在葉背面出現褪綠小點,擴展后成大小不一的黃色斑,并在葉背病斑上出現皰疹狀淡黃色突起小粒點,葉片發病后,常引起大量落葉。
在種植柑橘過程中,如果天氣濕度過大、氮肥使用過多、受到了凍害等都會導致它感染脂點黃斑病。如果柑橘出現了脂點黃斑病后,就要為它合理進行防治。一般來說,要提前做好果園的清理工作,將病葉、病枝、落葉等都集中處理掉,這樣可以減少病源。
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癥狀、病原、發病規律及防治 *** 怎樣?
1、發病后期常引起大量落葉;②褐色小圓星型,發病初期出現赤褐色芝麻大小的圓形斑點,后稍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,直徑0.1—0.3cm。病斑邊緣凸起色深,中間色淡稍凹陷,后變為灰白色,其上有小黑點(分生孢子器);③混合型,在同一葉片上,既有脂點黃斑型癥狀,又有褐色小圓星型病斑。
2、子囊孢子萌發后以芽管附在葉片表面發育成氣生菌絲,產生分生孢子后,再從氣孔侵入寄主,并經1~4個月的潛育期后出現癥狀。該病菌的生長溫度為10~35℃,最適25℃左右,5~7月份是侵染發病的高峰期。一般春梢葉片發病重于夏、秋梢,老樹發病重于幼齡樹和壯齡樹。
3、藥劑防治應根據砂皮病的發病規律,選擇適當的時機施藥。推薦的藥劑包括明潤豐、明順、健秀等,結合使用明美凈進行綜合防治。 通過上述措施,不僅能夠有效防治砂皮病,還能提高葉片濃綠度,使果皮更鮮亮細膩,從而保障柑橘的質量和產量。
柑橘黃斑病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
病菌在病葉和落葉中以菌絲體的形式度過冬季。春季,子囊果釋放的子囊孢子通過風雨等媒介進行傳播。這些孢子萌發后,不會立即侵入葉片,而是形成芽管附著在葉面,隨后發育為表生菌絲,產生分生孢子。接著,它們會通過氣孔進入葉片,經過2至4個月的潛伏期后才會表現出病癥。
柑橘脂點黃斑病主要以子囊殼在病落葉上越冬。雨季是子囊孢子釋放的有利條件。病害發生流行與降雨量關系密切,每年6~7月,是病菌侵染的主要季節。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。本病潛育期長達2~4個月。
柑桔黃斑病是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。病菌生長適宜溫度25-30攝氏度,病菌在病葉上越冬,第二年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形成子囊殼(病菌的有性階段)釋放大量的子囊孢子(病菌的有性孢子),靠風雨傳播。雨季有利于病菌的生長和傳播,但長時間連續陰雨,卻會加速病落葉的腐爛而減少病菌的侵染來源。
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。首先,寄主品種的抗性差異顯著,雪柑和胡抽對此病最為敏感,而寬皮橘類如溫州蜜柑的抗病能力相對較強。其次,樹體的年齡和管理狀況也起著關鍵作用。老齡樹木發病較重,相比之下,幼齡和成齡樹的抵抗力較好。春季新梢的發病情況往往比夏梢和秋梢更為嚴重。
柑橘潰瘍病的發病規律 柑桔潰瘍病病菌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0-30℃,更低5-10℃,更高35-38℃,因此高溫多雨季節有利發病,且夏梢發病顯著高于秋梢和春梢。且此病在熱帶、 *** 帶地區發生嚴重。該細菌的生長、發育需要高溫、高濕條件,但也能耐干燥,故在自然條件下,病菌在寄主組織內可存活數月。
月份為秋梢的發病高峰,6至7月上旬為果實的發病高 這種情況其實是柑橘的潰瘍病,旦 果樹感染上了 這種病害,對于柑橘的品質是造成很大影響的。柑橘潰瘍病是由于病原細菌造成的,-般在溫度適宜溫度高的時候就是集中爆發,多見于春末夏初的時候,對于柑橘的樹葉跟果實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。
柑橘上的病斑是怎么變化的
柑橘黃斑病是由球腔菌屬的柑橘球腔菌引起的一種病害。病菌主要在病葉和落葉中以菌絲體的形式越冬。第二年春季,子囊果釋放出子囊孢子,依靠風雨等自然條件進行傳播。子囊孢子在葉片表面萌發形成芽管,繼而發展為表生菌絲,之后會產生分生孢子,通過氣孔侵入葉片內部。
柑橘脂斑病主要在果實接近成熟期時發生,尤其是采摘前的果實極易感染。該病害也可以在采收后,果實儲存與運輸過程中出現。病斑特征為果皮上產生大小不一的淡黃色或淺綠色斑點,病健交接處界限明顯。
柑橘病害中,主要有兩種類型:黑斑型和黑星型。黑斑型病狀表現為果面最初出現淡黃色或橙色的小斑點,這些斑點隨后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狀,病斑直徑可達1至3厘米。病斑中心稍顯凹陷,斑面上密集分布著許多黑色的小顆粒點。病情嚴重時,病斑會相互融合,甚至覆蓋整個果面。
柑橘脂點黃斑病發生因素
1、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。首先,寄主品種的抗性差異顯著,雪柑和胡抽對此病最為敏感,而寬皮橘類如溫州蜜柑的抗病能力相對較強。其次,樹體的年齡和管理狀況也起著關鍵作用。老齡樹木發病較重,相比之下,幼齡和成齡樹的抵抗力較好。春季新梢的發病情況往往比夏梢和秋梢更為嚴重。
2、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組織內越冬。翌年氣溫上升后(4~9月)產生大量子囊孢子,借風雨傳播。子囊孢子萌發后以芽管附在葉片表面發育成氣生菌絲,產生分生孢子后,再從氣孔侵入寄主,并經1~4個月的潛育期后出現癥狀。該病菌的生長溫度為10~35℃,最適25℃左右,5~7月份是侵染發病的高峰期。
3、柑橘脂點黃斑病是由柑橘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.這種特定的病原菌引發的。該菌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征:分生孢子器的形態多種多樣,可以是圓形或不規則形狀。單個分生孢子呈現出球形、卵形或是絲狀的形態。子囊殼通常埋藏在黑色的子座中,呈球形,單個或聚集存在,其直徑范圍在420至700微米之間。
什么因素引起柑桔幼果黃化?
總結引起黃化主要有內部因素營養失衡,外部因素各種果皮損傷并且伴隨雨水過多??词芎Σ课唬嚎闯霈F問題的果主要分布在果園哪個位置,果樹的什么方位??拷孛?,又打過除草劑的,應該是除草劑藥害引起的;在樹冠頂端,有使用過殺梢劑的,應該也是“除草劑”藥害引起的。
之一種:積水黃化柑橘水淹之后,首先是根系失去吸收營養的功能,同時生長受到抑制,導致植株矮小、葉片黃化,根尖變黑;代謝絮亂,引起無氧呼吸使根系缺乏能量,減少對養分的吸收,營養物質分解大于合成,光合作用降低,甚至完全停止;營養失調以及乙烯增加,導致引起營養缺乏,葉片卷曲,脫落,幼果脫落。
激素使用不當:激素濃度過高,超過幼果承受閥值,也容易出現幼果黃化,脫落酸、乙烯大量形成,造成黃化落果。藥物濃度過高:果農在保果時嫌麻煩,喜歡殺菌、殺蟲、葉肥、殺螨劑搞大團結,謝花后幼果嬌嫩,容易出現燒果,也會導致幼果黃化。
介殼蟲蚧殼蟲:為害柑桔的枝梢、葉片和果實。成蟲和若蟲刺吸組織的液汁,被害組織不能充分發育,樹勢衰弱,引起落葉落果,影響果實品質,并能誘發煤煙病。南豐桔區主要有吹綿蚧、黑點蚧、糠片蚧等。
柑橘類果樹黃化樹的原因 肥害 選用肥料不當、撒施畜禽肥。濫用非果樹類專用肥,不按果樹營養需要亂施肥料;偏施、暴施化肥。
微信號
Wang13795530723
掃一掃關注我們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本站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果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的內容,歡迎發送郵件至 201825640@qq.com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
標簽: #柑橘黃斑病發病原因
相關文章